【訪問】HOYA: 傳統眼鏡店應升級為眼睛健康護理專業

受訪者:  HOYA 董事總經理 George Kwan

COVID-19 改變了大眾的生活方式,例如更多地依賴電子工具、社交距離等,您如何看待這些改變對整個眼鏡行業的影響?
整體眼鏡市場: 疫情下令所有人都要留在家中,減少室外活動,因此今年太陽眼鏡及隱形眼鏡的跌幅會較大。而因為疫情反覆的關係,也延遲配眼鏡的時間,傳統的旺季消失,消費者會選擇在疫情控制得較好的時間才進行選購。另外,有一個現象就係經濟較差的影響,更多顧客會拿回舊框配新鏡片,減少了在眼鏡框上的開支。

鏡片業務方面: 由於疫情下不論是工作、消閒或學習,大家都主要透過電腦或電話這些數碼產品來接觸外界,大大增加我們眼睛的負擔。因此,具備功能性的鏡片需求大增。在新常態下生活,不同的年齡層都面對視力上的新需要。

– 小朋友因網上學習時間大增,使用電子產品學習會大幅減少閱讀距離,及因減少戶外活動,而令近視度數急速提升,所以在疫情下加速了兒童近視控制鏡片的銷售;
– 對於上班一族,WFH 在家辦公或是網上購物都全面使用數碼產品,能幫助眼睛減輕疲累的數碼產品專用鏡或抗藍光鏡片亦需求大增;
– 而已有老花徵狀的人士(即漸進鏡片用家) 也會因長時間於室內活動而感到一副遠近兩用的漸進鏡片已不足以應付其新生活所需,而另需要配備多一副室內專用漸進鏡片。

消費模式轉變: 疫情來到第四波階段,大家亦已逐漸習慣這種新常態,消費者現在去眼鏡店選購眼鏡時目的性地較以往更強,大多時有需要才到訪,並會先行預約。因此眼鏡店銷售成功的機會是很高的。反而是眼鏡店是否懂得把握時機去推介用家更多功能性的產品,提升顧客對他們的專業感及同時提升單價。面對著人流大幅減少的情況,眼鏡店還是靠以往只買單焦點產品的方式已無法生存, 懂得把握機遇,花長一點時間去推介更多不同類型嘅功能性產品才能賴以生存。

你覺得這場疫情對品牌和零售商最大的挑戰是什麼﹖
對眼鏡零售商,疫情下的最大的挑戰相信是人流大幅減少以致零售生意大減,同時又因各行各業疫情下收入大減而降低整體消費力,還要面對沉重的租金壓力。今年頭十個月香港眼鏡零售同期比的跌幅確實比整體零售更大,主要的原因包括了限制醫療卷的使用金額的政策。但畢竟眼鏡是半必需品,所以消費者還是有去眼鏡店消費的需求。

對於鏡片生產商而言,最大的挑戰莫過於因應零售顧客減少而減少單量,消費者不會因換眼鏡框款式而更換鏡片,反而更著重鏡片的功能。

逆境下,零售商都相繼推出更多折扣推廣去吸引顧客,希望增加人流,維持單量。鏡片方面,HOYA 也前所未有地推出漸進鏡片買一送一的優惠希望能刺激消費意欲,增加眼鏡店銷售多副眼鏡的機會。

在這艱難時間,顧客們是願意花較更多時間去驗配眼鏡,同業們應該更加重視顧客的購物體驗,特別是現在入店顧客會減少,店員可花更多時間照顧客人,提供更多方案給顧客選擇,提升專業感,將傳統眼鏡店升級為眼睛健康護理專業。所以眼鏡店如何可以精簡地介紹各類型功能性鏡片或推銷多副不同用途的眼鏡都是對眼鏡同業的一個重大挑戰,希望眼鏡同業願意多介紹多提問去挖掘消費者的需求。

你對網購眼鏡有什麼看法﹖
現時網上購買眼鏡類的產品都是以現成貨品為主,如沒有度數的太陽眼鏡或平光鏡片。始終因為購買眼鏡的時候是需要進行眼睛檢查及視光師的專業服務,所以即使疫情下,在香港這個細小的城市,實體眼鏡店仍然具有優勢。不過隨著網購發展,網店因沒有租金壓力能以較平的價格出售,或價格透明度提升而引發價格競爭。

網上眼鏡店的銷售正在逐漸增長,未來日子網上購買眼鏡相信會更蓬勃,而市場上也有很多傳統的眼鏡店也陸續開立網上商店,以 OTO (Online To Offline) 營運模式於 ONLINE 平台接觸潛在客戶,吸引他們到店驗眼或體驗服務。 所以傳統眼鏡店需要提升自身的專業性,在這個關鍵時刻走向眼睛健康護理方面發展,提供更專門化的驗配服務,鼓勵消費者定期驗眼,關心眼睛健康等等,突顯實體眼鏡店的優勢。

你會如何預測 2021 年﹖
2021 預計整體零售在上半年未必有很大的突破,估計最快也要等到下半年才能夠見到曙光,但估計我們已經歷了最差的時間。相信要去到 2022 年年頭等待更多人接種疫苗後,我們的生活才回復正常,市場才完全恢復。

相關文章:
【訪問】疫情時代下的新模式 Silhouette: 線上試戴,實體店購買!
【訪問】MIDO眼鏡展主席: 客戶服務至關緊要,瞄準新時代下市場和客戶需求
【訪問】危機下的生存之道﹖Silmo主席: 「靈活性」和「適應性」是兩大關鍵

KEEP ON READING